曹操放下茶盏,目光灼灼盯着孙承宗和韩爌。
“这次选人,不必拘泥出身,背景,朕不在乎数量,只要他们有真才实学!”
孙承宗递上一本名册。
“老臣选了三人,请陛下过目。”
曹操翻开册子。
“大同参将曹文诏、刑部主事张国维、大同总兵满桂。”
他疑惑的看向孙承宗,不是说好先整顿朝纲吗,怎么扯到军队上了?
步子迈大了,可不是什么好事。
“大同乃九边重镇,如今军饷未发,调满桂回京,是否不妥?”
孙承宗笑了笑。
“老臣以为,京城三大营,应该动动了。”
“张国维刚正廉洁,可调任大同知府。”
“辽东左营都司左良玉可接任满桂,袁崇焕经略亲军把总黄得功,可提拔为参将。”
曹操本身是军事大家,听着孙承宗分析,不禁连连点头。
九边问题积重难返,想要动,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孙承宗选择从大同入手,的确是上佳之选。
满桂、曹文诏是军中猛将,调回京城执掌三大营,可以好好训练军队,拱卫京师。
朝堂即将迎来变革,有他们在,京城的安全就有了保障。
左良玉调任大同,有张国维制衡,还有黄得功辅佐,大同出不了乱子。
同时,还能趁机彻查空饷,给九边释放信号……
一举三得,妙!
“准奏!”
韩爌也递上名册。
翻开第一本。
“户部主事王忠孝。”
看到这个名字,曹操看向韩爌的眼神顿时变了。
“韩爱卿,你想让王忠孝担任什么职位?”
韩爌习惯性捋了捋胡须。
“陛下,臣观察王忠孝己久,此人精通钱粮,若让他总管漕运,定能使国库充盈。”
“臣还推荐右中允黄道周和礼部主事马思理,派往苏州和扬州担任知府。”
曹操听罢,心中暗自思忖。
三人中,竟然只有一人是东林党。
这一点,让曹操颇为意外。
现任漕运总督是户部右侍郎李待问,如今却要让一个六品主事去兼任。
韩爌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更让他疑惑的是。
黄道周身为东林党核心成员,公然越级提拔为西品大员,执掌富庶的苏扬二州之一。
这合适吗?
曹操来回踱步。
“王忠孝主管漕运之事,朕准了。至于黄道周和马思理的任命,朕还要再考虑考虑。”
二人离去后,曹操独自坐在书房,回想着今日议事内容,心绪未定。
黄道周此人,品性尚可,素来稳重,曹操对他颇为信任。
然而,一旦涉入党争之事,他是否还能坚守立场?
这却是未知数。
户部尚书毕自严,一贯精于财力谋划。
两日前,曾向他提荐过王忠孝,称此人可堪重用。
至于马思理,虽暂无证据表明与东林党有瓜葛,但他隐隐觉得背后定有文章。
思索间,曹操忽而豁然开朗,意识到韩爌深意。
这是在与他做交易。
韩爌表面上不反对孙承宗提议。
而是,借此机会,使东林党将江南牢牢攥在手中。
不论王忠孝还是马思理,无法撼动东林党在江南的势力。
将黄道周外派,只有一个理由。
苏扬二州中,有一个知府,不听他们话了。
两人中,最有可能是苏州知府陈师泰。
想玩平衡?
“朕陪你们好好玩玩!”
“大伴!宣魏忠贤!”
半晌,脸肿的像猪头似的魏忠贤,匆匆走入御书房。
“厂臣,替朕物色一个能堪大任之人,派往苏州担任知府。”
“啊?”
魏忠贤不喜反惊。
皇帝分明是在下套啊。
自己的人马己经被清洗得差不多了。
现在让他推荐人去苏州,背负阉党标签。
不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吗?
“有什么可惊讶的?有没有听话的人选?”
“奴婢…奴婢想想。”
魏忠贤眼珠滴溜溜的转。
苏州局势复杂,皇帝派人去苏州,无非两个目的。
搞钱,杀人。
这黑锅,肯定背定了。
不如好好想想,如何利益最大化。
薛国观和崔呈秀在他脑海中浮现。
薛国观是个墙头草,拿他当枪使再合适不过。
找个机会灭了他,说不定还能洗清自己。
崔呈秀自己干儿子。
此时不救更待何时。
“皇上,奴婢倒是有个人选,只是……”
“只是他在诏狱里,是也不是?”
曹操一眼看穿了他的心思。
魏忠贤连忙磕头。
“奴婢…奴婢手里实在无人可用,曾经…曾经听话的,也就那么几个……”
“诏狱里的人,你就不要想了。朕金口玉言,不能出尔反尔,另寻他人吧。”
魏忠贤心中暗骂曹操老奸巨猾,无奈之下,只得说道。
“皇上,薛国观此人如何?”
曹操从户部资料中找到薛国观资料。
“嗯,此人尚可。知道该怎么做吗?”
魏忠贤点头。
“奴婢明白。”
“去吧,明日等着朕的旨意。”
回到家,魏忠贤赶紧招来家丁大勇。
“去薛国观家,把他给我找来!”
薛国观离开魏府时,脚步虚浮,像喝醉了酒一般。
他满脸通红,喜气洋洋。
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个八品不入流小小户部给事中,竟能一步登天,当上天下第一富庶的苏州知府。
一下子成了从西品官员。
厂公待自己不薄。
放下干儿子不救,许了这么大一个未来给自己。
他搓了搓手,暗暗发誓。
厂公,您放心。
苏州那些贪官污吏,那些富商巨贾,等着吧。
你家薛大人,来了!
翌日早朝,武英殿上。
处置完奏章后,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承恩尖声宣读圣旨。
“山西代县知县孙传庭,政绩斐然,才堪大用,特擢升为吏部验封司主事。”
“满桂忠勇,骁勇善战,着令为五军营提督。”
“曹文诏智勇双全,特调任神机营坐司官。”
……
对于前面几道任命,朝臣们早有耳闻,此刻不过例行公事,纷纷含笑点头,以示对皇帝决策赞同。
然而,接下来的几道旨意,令满朝文武大惊失色。
“黄道周刚正不阿,学识渊博,着调任太原府知府。”
“刘懋精明强干,体恤民情,着调任辽阳府知府。”
“苏州知府陈师泰,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特擢升为户部侍郎。”
“户部给事中薛国观,才思敏捷,洞察秋毫,着升任苏州知府。”
(http://moshangge.com/book/OPQQ-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moshang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