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小说 > 宫墙海棠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3章 月下论政显才华

 

夏末的夜晚,带着一丝难得的凉意,驱散了白日的燥热。皇宫深处,御书房的灯还亮着,像一颗孤独的星子,在夜色中闪烁。

萧承翊坐在书案后,眉头紧锁,面前摊着几份奏折,都是关于南方水灾的。连日的暴雨,导致江河决堤,良田被淹,百姓流离失所,灾情十分严重。

户部尚书递上的奏折,说国库空虚,赈灾款项捉襟见肘,请求皇上削减后宫用度,以解燃眉之急。而几位手握兵权的将军,则上奏请求暂缓救灾,先集中兵力平定边境的叛乱。

两边各执一词,都有道理,却也都有难处。萧承翊看着这些奏折,只觉得头痛欲裂。

他登基己有五年,兢兢业业,一心想做个明君,可这江山社稷,远比他想象中复杂。内有朝臣争斗,外有边境隐患,如今又加上天灾,让他一时间难以抉择。

“唉……”萧承翊长长地叹了口气,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

一旁的总管太监李德全,见皇上愁眉不展,小心翼翼地劝道:“皇上,夜深了,您也该歇息了。身子要紧啊。”

“歇息?”萧承翊苦笑一声,“这灾民还在水深火热之中,朕如何能睡得着?”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外面沉沉的夜色。月光皎洁,洒在宫殿的琉璃瓦上,泛着清冷的光。可这月光,照不亮他心中的愁绪,也照不到那些在苦难中挣扎的百姓。

“李德全,”萧承翊忽然开口,“去,传沈贵人来。”

李德全愣了一下,有些意外。皇上深夜召见一个位份不高的贵人,这倒是少见。但他不敢多问,连忙应道:“是,奴才这就去。

长乐宫的灯,也还亮着。

沈清辞正坐在灯下看书,是一本关于治水的古籍。她自小就对这些民生之事感兴趣,常常听父亲谈论,耳濡目染,也有自己的一些见解。

听到李德全的传召,她有些惊讶。这个时辰,皇上怎么会突然召见她?

“小姐,这么晚了,皇上召见您,会不会……”挽翠有些担心。

沈清辞放下书,平静地说:“既来之,则安之。去换身衣服吧,简单些就好。”

她心里隐隐觉得,皇上深夜召见,或许与白日里的某些事情有关。

很快,沈清辞跟着李德全,来到了御书房。

御书房内,灯火通明,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龙涎香的味道。萧承翊背对着她,站在窗前,望着外面的月色,背影显得有些孤寂。

“臣妾参见皇上。”沈清辞屈膝行礼,声音轻柔。

萧承翊转过身,看到她一身素雅的湖蓝色宫装,未施粉黛,却更显清丽脱俗。她的眼神平静,带着一种与这深宫格格不入的澄澈,让他烦躁的心绪,莫名地平静了几分。

“免礼吧。”萧承翊示意她起身,“坐。”

“谢皇上。”沈清辞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姿态端庄,却不显得拘谨。

李德全奉上茶水,便识趣地退了出去,关上了房门。

御书房内,只剩下他们两人。

一时之间,谁都没有说话。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虫鸣,和书案上烛火跳动的噼啪声。

萧承翊看着沈清辞,她正低头看着自己的茶杯,长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投下淡淡的阴影,神情专注,仿佛这御书房的威严和帝王的气场,都与她无关。

“你似乎……不怕朕?”萧承翊忽然开口,打破了沉默。

沈清辞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坦然道:“皇上是君,臣妾是臣,自然是敬畏的。只是……臣妾知道,皇上并非喜怒无常之人,故而无需害怕。”

“哦?”萧承翊挑眉,“你倒是对朕很有信心。”

“臣妾只是就事论事。”沈清辞微微一笑,“皇上勤政爱民,这是朝野上下有目共睹的。”

萧承翊看着她坦然的笑容,心中的烦闷又消散了几分。他转过身,走到书案前,指了那些奏折:“你看看这些。”

沈清辞起身,走到书案前,拿起那些奏折,仔细看了起来。

越看,她的眉头皱得越紧。

南方的水灾,比她想象中还要严重。而朝臣们的争论,也让她忧心忡忡。削减后宫用度,不过是杯水车薪;暂缓救灾,更是会让无数百姓陷入绝境。

“皇上,”沈清辞放下奏折,语气凝重,“此事……关乎数万百姓的性命,万万不能拖延。”

“朕知道。”萧承翊叹了口气,“可国库空虚,边境又不安稳,朕也是左右为难。”

他看着沈清辞,忽然来了兴趣:“你有什么看法?”

沈清辞愣了一下,没想到皇上会问她的看法。这可是朝政大事,后宫女子干预朝政,是大忌。

她犹豫了一下,还是开口道:“臣妾不敢妄议朝政。只是……臣妾曾听家父说过,治水如治国,堵不如疏。救灾也是一样。”

“堵不如疏?”萧承翊饶有兴致地看着她,“你说说看,怎么个疏法?”

得到皇上的鼓励,沈清辞定了定神,缓缓道:“臣妾以为,单纯的发放救济粮,只能解一时之急,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灾民失去了家园和土地,就算暂时有饭吃,日后也还是会流离失所,甚至可能滋生事端。”

萧承翊的目光变得专注起来,示意她继续说下去。

“臣妾听说,南方的河道年久失修,这才导致了决堤。”沈清辞的思路越来越清晰,“不如……推行‘以工代赈’之法。”

“以工代赈?”萧承翊重复着这西个字,眼中闪过一丝讶异。

“是。”沈清辞点头,语气肯定,“招募灾民,参与河道修缮和灾后重建。朝廷不用发放过多的救济粮,只需为他们提供食宿和少量的工钱。这样一来,既解决了灾民的生计问题,又能修复河道,重建家园,还能避免灾民聚集生乱,可谓一举三得。”

她的声音清晰,条理分明,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萧承翊愣住了。

他从未想过,这个看似柔弱的深宫女子,竟然能对灾情有如此深刻的见解,提出如此切实可行的办法!

“以工代赈……”萧承翊喃喃自语,眼中闪过一丝兴奋,“这个办法好!好一个一举三得!”

他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朝臣们不是争论要不要救灾,就是争论钱从哪里来,却没有人想过,如何将救灾和重建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而沈清辞,一个后宫女子,竟然一语中的!

“你……”萧承翊看着沈清辞,眼中充满了惊讶和欣赏,“你竟懂这些?”

沈清辞垂下眼眸,语气谦虚:“皇上谬赞了。臣妾只是……家父常在家中议论朝政,臣妾耳濡目染,记下了一些罢了。”

她巧妙地将功劳推给了父亲,既解释了自己为何有此见识,又避免了显得过于惊世骇俗。

萧承翊当然知道,这绝不仅仅是“耳濡目染”就能做到的。没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就算听再多,也说不出这样条理清晰、切中要害的话来。

他看着沈清辞,忽然觉得,自己以前还是太小看她了。

他原以为,她只是个有几分才情、性子沉静的女子,却没想到,她竟有如此敏锐的洞察力和务实的想法,见识远超一般的后宫女子,甚至不亚于朝中的一些大臣。

“沈爱卿……果然教女有方。”萧承翊感慨道,语气里带着一丝真诚的赞赏。

沈清辞没有接话,只是微微低头,保持着谦逊的姿态。

萧承翊走到书案前,拿起那份关于灾情的奏折,重新看了起来。有了沈清辞的“以工代赈”之法,很多问题都豁然开朗了。

他可以让户部先调拨一部分款项,购买粮食和工具;让工部制定详细的河道修缮计划;让地方官负责招募灾民,组织施工。这样一来,不仅能解决眼前的灾情,还能为日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好!就这么办!”萧承翊拍了拍书案,脸上的愁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兴奋。

困扰了他许久的难题,竟然被沈清辞三言两语就解决了。

他看向沈清辞,眼神里充满了欣赏:“沈贵人,你立了大功。说吧,想要什么赏赐?”

沈清辞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语气平静:“臣妾不敢居功。能为皇上分忧,是臣妾的本分。若说赏赐……臣妾只希望,灾区的百姓能早日渡过难关,重建家园。”

她的话,没有丝毫的私心,真诚而恳切。

萧承翊的心,莫名地被触动了。

在这深宫之中,他见多了汲汲营营、争风吃醋的女子,像沈清辞这样,心怀天下,不计个人得失的,实属难得。

“好一个‘希望百姓早日渡过难关’。”萧承翊看着她,眼中的欣赏又多了几分,“朕准了。”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你的功劳,朕记着。日后有什么想要的,尽管跟朕说。”

“谢皇上。”沈清辞屈膝行礼,语气依旧平静。

萧承翊看着她平静的样子,忽然觉得,这个女子像一口深井,看似平静无波,底下却藏着无尽的智慧和深度,让他越来越感兴趣。

“夜深了,朕送你回去吧。”萧承翊忽然说。

沈清辞愣了一下,连忙道:“皇上万万不可!君臣有别,男女有别,万万不可。”

让皇帝深夜送一个妃嫔回宫,这要是传出去,不知会引起多少非议。

萧承翊看着她紧张的样子,笑了笑:“也罢,那就让李德全送你回去。”

“谢皇上。”沈清辞松了口气。

她知道,今晚的这次召见,对她而言,意义非凡。

皇上不仅采纳了她的建议,更对她刮目相看。这意味着,她在这深宫中的地位,将会发生微妙的变化。

但她并不因此而得意忘形。她清楚地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在这深宫之中,每一步都必须小心翼翼。

“臣妾告退。”沈清辞再次行礼,转身跟着李德全,缓缓走出了御书房。

走到门口时,她下意识地回头看了一眼。

萧承翊正站在书案前,拿起笔,似乎在起草新的旨意。他的背影挺拔,带着一种运筹帷幄的自信,与刚才那个愁眉不展的帝王,判若两人。

沈清辞的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能为那些在苦难中的百姓做些什么,她心里,也有了一丝欣慰。

走出御书房,夜色更浓了。月光皎洁,洒在宫道上,像一条银色的带子。

李德全跟在她身后,态度比来时恭敬了许多。他活了大半辈子,什么样的人没见过?今晚皇上对沈贵人的态度,他可是看得清清楚楚。这位沈贵人,怕是要崛起了。

“沈贵人,您慢走。”李德全的语气带着讨好。

沈清辞点了点头,没有说话,只是加快了脚步。

回到长乐宫,挽翠连忙迎了上来:“小姐,您可回来了!怎么样?皇上找您做什么?”

沈清辞脱下外套,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月色,轻轻道:“没什么,只是跟皇上聊了聊灾区的事情。”

“灾区?”挽翠有些惊讶,“小姐您还懂这个?”

沈清辞笑了笑:“略知一二罢了。”

她没有多说,有些事情,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挽翠见她不愿多说,也识趣地没有再问,只是兴奋地说:“皇上深夜召见您,肯定是看重您了!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沈清辞看着窗外的月色,眼神平静:“或许吧。但这深宫之中,看重,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她知道,从今晚开始,她会成为更多人关注的焦点,也会引来更多的嫉妒和算计。淑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但她并不害怕。

今晚的经历,让她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在这深宫里,除了智慧和勇气,还需要有足够的价值。只有能为皇上分忧,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而她,恰好拥有这份能力。

“挽翠,”沈清辞忽然说,“去把那本《河渠书》拿来,我再看看。”

“是,小姐。”

沈清辞翻开书,目光专注。她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她还会遇到更多的挑战,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智慧去应对。

而御书房内,萧承翊写完旨意,却没有丝毫睡意。

他走到窗边,看着长乐宫的方向,那里的灯依旧亮着。

他想起了沈清辞在御书房的表现,想起了她提出“以工代赈”时的笃定,想起了她拒绝赏赐时的坦然,想起了她眼中那份清澈的真诚。

这个女子,像一颗蒙尘的珍珠,一旦拂去尘埃,便会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沈清辞……”萧承翊喃喃自语,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忽然有些期待,这个与众不同的女子,还能给她带来多少惊喜。

他让人将那份关于“以工代赈”的旨意,连夜发了出去。他相信,用不了多久,南方的灾情,就会有好转。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那个深夜被他召见的女子。

月色如水,静静地洒在皇宫的每一个角落。

长乐宫的灯,亮了很久很久。

沈清辞知道,从今晚开始,她的人生轨迹,将会发生新的变化。而她,己经做好了准备。

无论是后宫的明枪暗箭,还是朝堂的风云变幻,她都会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去化解。

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在这深宫之中,唯有不断提升自己,才能在这复杂的环境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才能真正地保护自己,保护自己在乎的人。

而月下的这次论政,不仅让她在皇帝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道路。

她的才华,终于在这深宫中,找到了第一个绽放的机会。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http://moshangge.com/book/SG6T-1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moshang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