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初起,邢州城外的万亩良田宛如金色的海洋,波浪翻滚。林凡蹲在田埂上,指尖捏起一颗的谷粒,那谷粒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命力。系统界面随即泛起耀眼的金色:【检测到改良粟种“邢州金”亩产突破三石,奖励民生值 800000 点,解锁‘种子银行’系统】。身旁的老农夫陈翁,满脸皱纹里藏着丰收的喜悦,他捧着陶罐凑上前,罐中是刚收下的谷种,那谷种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公子,这粟米熬粥能起三层油皮,可就是怕遇上早霜啊。”
林凡微微点头,从袖中取出一枚青铜令牌,那令牌古朴而神秘,牌面刻着系统测算的霜期预警线,仿佛能预知未来的霜冻:“陈翁,把这‘霜期钟’埋在田间,遇冷凝结的露水会触发报时装置,到时候就能提前防备霜冻了。”他又指向远处山坳间的窑洞,那里是用来储存粮食的地方:“让工匠用系统的‘耐火砖’加固窖壁,再铺设‘地热线’,这地热线是用邢州铁矿炼出的铁丝通电发热,可将窖温维持在五度以上,这样粮食就能安全过冬了。”正说着,钓竿突然轻颤,钓线末端勾着一缕麦芒,系统显示附近山谷中藏有北魏时期的“区田法”残碑,这个消息让林凡心中一动,仿佛看到了进一步改良农业的希望。
午后,阳光温暖而明媚,林凡来到邢州城西的“农具坊”。高思继正指导工匠们锻造新犁,见他进来,忙递上一把曲辕犁样品,犁身上还带着锻造后的余温:“公子,按您说的在犁铧上加了‘碎土齿’,翻地时土块自动粉碎,效果非常好,就是犁评调节还是费力。”林凡接过犁评,钓竿轻触犁评便泛起金光,神秘的力量在流淌:“在犁评与犁建连接处加装‘滚珠轴承’,就是系统用邢州精铁制成的那种小圆珠,调节时可省六成力,这样农民们耕种就更轻松了。”
他又翻开一本木简,木简上记录着系统解析的“代田法”图谱,那图谱线条清晰而神秘:“把田地分成‘沟’与‘垄’,每年互换种植,可保持地力,让土地更加肥沃。”说罢,让工匠取来系统的“开沟器”,那是一种带齿轮的铁制工具,由两牛牵引,可一次性开出标准尺寸的沟垄,看着这新奇的农具,工匠们眼中充满了好奇与期待。此时,坊外传来阵阵欢呼声,那是农人们试用新农具后喜不自胜的笑声,那笑声如同银铃般在空气中回荡,充满了对丰收的憧憬。
黄昏时分,夕阳的余晖洒在邢州北市的“惠民粮仓”上,给那高大的粮仓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张归霸正用算珠推演储粮损耗,见他进来,忙递上一份记录:“公子,新收的粟米按‘窖藏法’储存,霉变率降了西成,这可是个好消息啊,但鼠患还是难防。”林凡微微皱眉,取出系统的“超声波驱鼠器”,那装置小巧而精致:“把这装置挂在粮仓西角,发出的声波能让老鼠不敢靠近,我们再也不用担心鼠患问题了。”他又指向粮仓地面:“再铺设层系统的‘防鼠板’,板缘镶着邢州精铁打的尖刺,双重防护,让老鼠无处遁形。”
他走到粮仓深处,看着那一囤囤码放整齐的粮食,眼中满是欣慰:“每个粮囤都要插上‘身份牌’,记录入库时间、品种、含水量,这样管理起来就更方便了。”说罢,从行囊中取出枚铜哨,那铜哨在烛光下闪烁着金属的光泽:“这‘通风哨’能根据仓内湿度自动开合,保持空气流通,让粮食时刻保持干燥。”此时,远处传来辘辘车声,那是农人们用系统改良的“独轮车”运送新粮,车轮采用橡胶轮胎,推行时比木轮省力一半,看着农人们忙碌而轻松的身影,林凡心中充满了满足感。
深夜,帅帐内烛火摇曳,林凡在绘制水利图。郭崇韬抱着账本进来,烛火下可见账册上记录着灌溉工程的开销,他的脸上带着一丝担忧:“公子,新修的‘龙首渠’能灌溉五千亩旱地,但渠水到了下游就没了劲头,这可怎么办啊?”林凡沉思片刻,取出系统的“水力计算尺”,那计算尺造型奇特,上面刻着复杂的刻度,他测算片刻后道:“在渠中每隔百丈建‘跌水堰’,用邢州青石砌成阶梯状,可保持水流速度,让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灌溉。”
他又指向图上的洼地,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此处可建‘蓄水池’,用系统的‘水泥’浇筑池底,再安装‘自动闸门’,遇涝则开,遇旱则闭,这样就能更好地调节水资源的利用了。”就在这时,钓竿突然剧烈震动,系统界面弹出提示:【检测到地下五丈处有汉代‘井渠’遗址,内含‘坎儿井’技术残卷】,这个消息让林凡兴奋不己,仿佛找到了一把打开农业发展新大门的钥匙。
三日后,林凡亲率工匠们发掘遗址。当挖出一段陶制的地下输水管道时,钓线自动缠绕其上,系统瞬间完成解析,那神秘的坎儿井术展现在众人眼前。他抚掌笑道:“此乃西域传来的坎儿井术,正可与系统的‘虹吸原理’结合,这将是我们邢州农业的一大革新啊。”遂令工匠们按系统测算的坡度,在邢州城北修建地下井渠,渠顶用“拱形砖”加固,可减少水分蒸发,确保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半月后,邢州的农田己现新貌。那原本普通的土地,在系统的改良下,焕发出了勃勃生机。林凡再次踏查时,见陈翁正指挥农人们用系统的“播种机”播种冬麦,播种机在田间穿梭,机器行距均匀,下种量精准,那场面如同一幅现代化的农业画卷。一名少年跑来,手中捧着个奇怪的器物,那是系统的“土壤测试仪”,能显示土地的肥力与墒情,看着这新奇的仪器,陈翁和农人们眼中充满了好奇与惊叹。
“公子快看!”陈翁指着田埂边的石碑,石碑上刻着林凡亲书的农谚:“春争日,夏争时,五谷杂粮不等人。”那农谚仿佛在诉说着农民们世代传承的智慧和对丰收的渴望。林凡用钓竿轻触碑面,系统提示【民生技术树“谷粟篇”进度达 70%,解锁“粮食深加工”与“荒年备荒”体系】,他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成就感。他知道,当邢州的农人们能安稳种粮,当粮仓的粟米能度过荒年,这乱世的根基,便在这金浪翻滚的田野中扎稳了。他看着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相信,在系统的助力下,邢州的农业将会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http://moshangge.com/book/2QUJ-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moshang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