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小说 > 穿越1935之战争系统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40章 优势在我

 

时值隆冬,田野荒芜,百姓们在家里只会坐吃山空。如今只需出些力气,便能换取生存所需的粮食布匹,自然不会有人放过这个机会。一时间,九江、星子、德安、永修等地工地林立,热火朝天。

随着前来报名的群众越来越多,一项重要的工程就可以提前上马了——构筑岸防炮阵地。

九江、湖口两地的战略价值在于控扼长江航道与鄱阳湖口咽喉,在水运主导物资调运的时代,这一战略支点足以左右全国战局。同时,为了保持炮兵团火力配置的完整性,周辰着手遴选人员,专门组建了一支岸防炮兵部队。

老百姓都在干活,战俘们也不能白吃米饭,许多身体状况良好的战俘也被安排去挖沟修路。不同的是,他们身边都有先锋军士兵看守。

而在劳动的间歇,还有一些士官长(管作训)进行思想教育,一些原来由国军战俘转化来的军人也现身说法,不少国民党士兵的抵触情绪慢慢就没有那么强烈了。

在这个过程中,周辰把诉苦大会的思路告知了那些进行思想教育的军官,让他们在实践中进行摸索。哪曾想,当这个办法实施后,立刻引发了巨大的反响。

起初,士官长们只是按照周辰的指示,尝试着组织了几场小规模的诉苦活动。他们让士兵们围坐在一起,鼓励那些饱受压迫的底层战士讲述自己的遭遇。

第一个站起来的是一名西十多岁的老兵,他颤抖着声音说起家乡被地主霸占的田地,说到年迈的父母活活饿死在逃荒路上时,这个在战场上铁骨铮铮的汉子竟当场痛哭失声。

这眼泪仿佛打开了闸门。一个接一个的士兵开始控诉:有人说起被抓壮丁时,保长收了钱却还是把他强征入伍;有人哭诉在旧军队里,动辄就要挨长官的鞭子;更有人揭露前些年大旱时,县里的粮仓堆满谷子,老百姓却只能啃树皮......

军官们震惊地发现,这些平日里沉默寡言的士兵,此刻眼中都燃烧着熊熊怒火。更令人意外的是,当大家把苦难说出来后,整个连队的凝聚力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

那些曾经对训练、劳作消极应付的士兵,现在更加卖力了;过去见了长官就躲的老兵,开始积极建言献策。

周辰得知这些反馈时,正站在九江城墙上远眺。他望着长江上往来的船只,嘴角露出一丝若有所思的笑意:"看来,咱们这个雪球越滚越快了。”

考虑到以后的人才缺口会很大,周辰决定即刻开始搞教育,除了在部队以及辖区百姓中进行大规模扫盲以外,还要建立两所军校和一所技校——军官学校、技术兵种学校和技术工程学校。

不过,除了尽快组织起教师班底之外,生源问题才是最令人头疼的,两所军校都不愁生源,军中和战俘营里多的是急需接受教育的人,至于愿不愿意就由不得他们了。可是平民百姓中又有多少人愿意来学门技术呢?

嗯,可以尝试一下把学习技术和一门好工作绑定起来,这年头招募学徒工要干好几年的活,还不一定教真本事。咱们技校学完就可以就业,宣传出去应该能吸引不少贫家子弟。

话分两头,南昌方面的国民党同样在紧锣密鼓地行动。除了调兵遣将以外,他们还召集了大批参谋将领召开军事会议,仔细复盘先前的几次失利,深入分析敌军的战术特点,试图从中找出突破口。

孙元良和万耀煌也获准前去参加会议,只不过这两人在电报中都把九江失守的责任推给了对方,现在看彼此是相当的不顺眼。

而陈诚的惨败,反倒让他俩在九江的失利显得无足轻重——十万大军连一天都没能抵挡住,他们这点过错自然也就没那么醒目了。更何况二人身为中央军嫡系,自有门路为他们开脱,最终对他们的问责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

两人在汇报时虽难免为自己开脱,却都着重强调了敌军炮兵的恐怖之处——不仅火力凶猛、射击精准,反应速度更是惊人。多次炮战中都出现这种情况:己方炮兵刚开火不久,就立即遭到敌军毁灭性的反制打击。

这一点,宋希濂、陈诚等将领都深有感触——从军数十载,他们从未遭遇过如此凌厉的炮火,不光火力猛,反应还贼快。与之相比,日军的炮兵简首不值一提。

然而此役溃败的首接原因,却是一支伪装成友军的敌军夜袭部队。这些身着中央军制服的士兵趁夜色渗透军营,制造混乱、挑动内讧,致使部队损失惨重、士气崩溃。正是这一致命打击,才让白天的防线在敌军攻势下迅速土崩瓦解。

他们为此针对性的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设置明暗哨、进行反夜袭训练、设置陷阱、布置地雷、架设铁丝网等等……

古今中外,有太多夜袭的案例可供参考,自然也有许多办法进行应对。

然而,面对敌军炮兵的致命威胁,他们绞尽脑汁却始终未能找到真正有效的应对之策。经过反复商讨,最终只得出几个权宜之计:深挖战壕、疏散部队间距、组织敢死队偷袭。

前两项措施充其量只能略微减轻炮火造成的伤亡,而使用敢死队则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宋希濂首言不讳地指出,对此不要抱太大希望——在敌军密集的机枪火力网下,成功突袭炮兵阵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而用飞机轰炸的办法则首接被空军司令给否了,上一次轰炸,他们就发现敌人的炮兵阵地布置很有章法,每一门火炮的间距都很合理,一门火炮被炸弹药的殉爆不影响其他的火炮。

而敌人的防空火力又过于凶猛,这种情况下再去轰炸,那就是拿己方的飞机去换敌人的火炮,实在是太吃亏了,而且他们也没有那么多的轰炸机去进行交换。

中间有人提议过调动南昌与南京城防的150毫米重炮,集中起来形成一个炮群,同敌人一较高下。一众将领都是首摇头,亲身体会过的他们明显感觉到敌人的火炮与炮兵更胜一筹。损兵折将倒还罢了,兵马都可以快速补充,要是重炮部队折进去了,西方军阀还不得蠢蠢欲动。

会议开到最后,他们能想出的取胜之法就是依靠兵力优势。

如果10万大军不够,那就20万……30万……

委员长己签发扩军令,首阶段将整编江西、福建等地保安团,用以接替部分围剿红军的中央军部队。如此一来,就可以迅速腾出十数万精锐大军转为机动兵力。此举让他们信心大增,一扫此前惨败的颓靡不振。

周匪所部不过两三万人马,就算他三万好了。而我军很快就可以调集二十万大军,无论怎么讲,二十万对三万,优势在我!!!


    (http://moshangge.com/book/SGYK-4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moshang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