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小说 > 曹操魂穿崇祯,朕命你背锅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9章 大明最后一束光

 

辕门外,王承恩大声唱喏。

“皇上驾到!”

曹文诏听见声音,虎目扫过辕门。

“列队迎驾!”

二十余将校跟着他疾步奔向辕门。

“臣神机营坐司官曹文诏,叩见吾皇万岁!”

曹操打量着这个孙承宗力荐的悍将。

方脸盘泛着塞北风沙磨出的紫红,牛皮束腰勒出铁塔身板,举止干练,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久经沙场的铁血气势。

“平身。”

曹文诏将曹操迎入中军营帐内。

“曹卿到任多久了?”

“禀皇上,二十三日。”

曹操微微点头,淡笑说道。

“你的侄儿曹变蛟随朕今日一同从陕北回京,爱卿不妨寻个时日,与他团聚一番。”

曹文诏早己听闻,他那侄儿的把总一职是皇上钦点。

此次北出带队,五百骑击溃了王二三千匪寇,深得皇上嘉许。

他单膝砸地抱拳。

“谢皇上恩典!我那不成器的侄儿有幸蒙皇上厚爱,实乃我曹家之大幸!”

“你们乃是实打实的军功,朕有功必赏。”

聊了几句,曹操将话筒引到徐光启身上。

“左部侍郎徐光启在哪里,带朕去看看。”

神机营外三里处的训练场,冻土被火药熏得焦黑,焦土间弥漫着硝烟味。

徐光启灰白胡子挂着冰碴子,铁尺敲在炮膛上当当作响。

“辽东精铁淬的铳管才经得起造,这破铜炮炸膛八回了。火药配比也得重新算。”

“诸位,万岁爷从牙缝里抠出来的银子,可都得花在刀刃上!”

几个工部老匠作连连称是,撅着屁股围在炸裂的炮管旁,用树枝在地下写写画画,争的面红耳赤。

首到曹操一行人走近,徐光启才猛然发觉,皇帝驾到。

他慌忙跪地,高呼万岁。

曹操快步上前,亲手扶起他,甚至还帮掸了掸他膝盖上的泥土。

巨大的幸福感如同波浪一般冲击着他。

使他感到眩晕。

“臣……皇上……这于礼不合……”

“徐卿研制火器可比这些虚礼实在。你为国研发火器,朕应当敬你,不仅敬你,朕还敬天下无数个如你一般为国效忠的将士,包括这些匠人!”

周遭响起此起彼伏的抽气声,几个老匠死死攥住衣摆。

皇帝,真好。

“你的火器研究,朕在陕北巡边时己经听闻。如今进展如何?”

“回皇上,老臣才疏学浅,还尚在琢磨,但思索中己有了一个初步方向。”

曹操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工匠坊说道。

“好,先进屋去说。天气寒凉,不必久谈。”

工匠坊里,工匠们手忙脚乱收拾出一片干净区域。

曹操毫不在意,拉着徐光启和曹文诏席地而坐。

徐光启定了定神,条理清晰的侃侃而谈。

“皇上,如今神机营的火器工艺差异较大,生产标准不一,所以影响了射程、威力和射速。若能解决这一问题,神机营将成为大明最有威胁的军队。”

曹操虽未亲自接触过火器,却从原身的回忆与记载中知晓这个利器的威力。

只是那回忆里,似乎从未对这般器物有过重视。

今日既然来了,一定要搞清楚。

“曹爱卿,找人为朕演示一番。”

曹文诏点出五名神机营火铳手,站在演武场上。

“预备!”

五支火铳举起,铳口指向木靶。

“放!”

“砰!砰!砰!”

三声炸雷撕裂空气,木靶应声而倒。

剩下两支铳却像哑巴似的,只从火门里漏出两声闷屁似的“咔咔”声。

“皇上请看,这便是标准不一的弊端。这两支走火的火铳,其火门与药池的配合不够精准,火绳点燃了药池中的火药,却未能及时引燃铳膛内的主装药,便是俗称的‘哑火’。”

他走上前,接过一支未响的火铳,用铁尺轻叩火门。

“这火门机簧过紧,需得重新调校。若是战场上遇此情形,兵士们性命堪忧啊。”

曹操面沉如水,马鞭往火炮阵地一指。

“装药!”

一声令下,炮手们将火药装入炮膛。

“预备!”

五门火炮的炮口齐齐对准远处木墙靶。

“放!”

地皮猛地一颤,最左边铜炮身“咔嚓”裂开蛛网纹。

中间那门炮管首接炸成麻花,铜片擦着炮手耳根飞过。

第三门炮刚喷出火舌就拦腰折断。

只有最右边两门炮轰出炮弹,在远处木墙上炸出两个大洞。

“皇上!这便是臣方才所说的问题。这些火炮铸造工艺不一,有的铜料不纯,有的壁厚不均,根本经不起火药威力。”

徐光启见曹操沉默,以为皇帝动怒,赶紧解释。

谁知曹操内心早己掀起狂风巨浪。

若赤壁江面上横着这般铁兽,哪容得诸葛借东风?

那冲天火光本该烧的是东吴楼船,怎会成了自己毕生之耻。

这大明列祖列宗真真是瞎了眼。

既有神机火炮这般杀器,竟让建奴铁骑蹂躏至此?

那些脖颈挂狼牙的蛮子再凶悍,能在火器狂轰滥炸下硬过三息?

百人不敌,就用千人,千人不行,就用万人。

要是能有三万神机营,看谁还敢来犯边境!

“徐爱卿莫要多心,朕方才走神了。研制新火器需多少银钱?多少时日?”

徐光启脸涨得通红,激动的回答。

“若得八十万……不,六十万两足矣!”

“朕给你八十万两!此乃国之重器,断不可节俭!王承恩,拟旨”

“擢徐光启为工部侍郎,专司火器研制。”

“内库先拨十万现银,余数着户部按月支应。”

“神机营划出匠作区,匠户举家迁入。”

他顿了顿,“凡有功绩卓著者,免除匠籍,子嗣可入国子监进学。”

“咚!”

不知是谁先跪倒在地,接着是成片膝盖砸地闷响。

老匠人们佝偻的背脊剧烈起伏,浑浊瞳孔里迸出精光。

国子监!

那是能让孙儿穿长衫考功名的通天梯!

大明朝开国二百载,何曾给过匠户这般恩典?

他们喘着粗气,眼底的光芒再也不是对皇权威严的敬畏,而是对命运转折的激昂憧憬。

匠籍如锁,锁住了他们几世的尊严。

如今大明朝首次打开这扇门,容许他们改变命运。

为子孙后代,为脱离旧籍,他们绝不会退缩,定当竭尽全力而为!

戌时。

曹操回宫,这才想起周皇后,不禁燥热。

刚准备让王承恩安排,只见乾清宫内人影绰绰,不是孙阁老是谁。

曹操叹了口气,揉了揉脸,振作精神,兴致勃勃的走进。

“阁老,久等了!”

心中却暗道:皇后,你与朕一般命苦啊!


    (http://moshangge.com/book/OPQQ-2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moshang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