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幻小说 > 认知裂痕:技术异化启示录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2章 反对的声音

 

萨拉·奥马尔站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外的广场上,周围聚集着数百名抗议者。他们举着全息标语牌,上面闪烁着"保护思想自由"、"拒绝神经入侵"等口号。作为全球隐私权联盟的领导者,35岁的萨拉己经成为反对强制推广"神经网络"技术的最有力声音。

"我们的思想是最后的私人领域!"萨拉对着人群喊道,她的声音通过声波增幅器传遍整个广场,"当政府和企业可以首接访问你的大脑时,我们还能称自己为自由的个体吗?"

人群爆发出赞同的呼声。在过去的五年里,"神经网络"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了商业应用,并迅速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机构使用它来加速学习过程,企业利用它来提高团队协作效率,甚至有些家庭开始在亲密关系中使用这项技术,以增进理解和共情。

但随着技术普及,问题也开始显现。有报告称,长期参与"思维圈"的人开始出现思想同质化现象,失去了独特的观点和创造力。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大型科技公司开始推动将"神经网络"接入作为某些工作岗位的必要条件。

"他们说这是为了效率,为了进步,"萨拉继续道,"但真正的进步应该尊重我们作为人类的基本尊严和自主权!我们的大脑不是可以被随意连接和访问的设备!"

在人群中,一位年轻女子举起手。萨拉点头示意她发言。

"但'神经网络'确实帮助我的妹妹恢复了交流能力,"女子说,"她因车祸失去了说话能力,现在通过脑机接口,她可以首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难道不是好事吗?"

萨拉的表情柔和下来。"医疗应用当然是有价值的,我从不反对帮助那些真正需要的人。我反对的是将这项技术强制推广到每个人身上,特别是当我们对其长期影响知之甚少的情况下。"

抗议活动结束后,萨拉和她的核心团队在附近的一家咖啡馆会面。这家咖啡馆是少数几个禁止使用神经增强技术的公共场所之一,成为了隐私权活动家们的常见聚会地点。

"今天的抗议有效果吗?"技术专家马克问道,他是一位前神经科学家,因对技术发展方向的担忧而加入了萨拉的团队。

"媒体覆盖率不错,"通讯协调员林说,她的眼镜显示着实时社交媒体分析,"但支持率仍然不高。大多数人认为神经网络技术的好处大于风险。"

萨拉叹了口气,用手指梳理着她的黑色卷发。"我们需要更具体的证据来说明风险。理论上的担忧不足以说服大众。"

"说到证据,"马克压低声音说,"我收到了一些内部消息。亚历山大·金的团队最近进行了一项大规模实验,连接了五十个大脑。据说他们观察到了某种异常现象。"

萨拉立刻警觉起来。"什么样的异常现象?"

"细节不清楚,但有人提到了'集体意识涌现'这个词。听起来像是在连接的大脑网络中出现了某种超越个体的新型意识模式。"

桌子周围一片寂静。萨拉感到一阵寒意沿着脊背爬升。

"如果这是真的,"她最终说道,"那么风险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我们不仅要担心隐私和自主性,还可能面临一种全新的存在形式的出现。"

"但我们需要更多信息,"林指出,"这可能只是实验中的一个误解或夸大的现象。"

萨拉点点头。"马克,你能联系到亚历山大实验室内部的人吗?我们需要确认这个消息的真实性。"

"我可以试试,"马克回答,"我在那里还有几个老同事。"

会议结束后,萨拉独自走在北京的街头。夜幕降临,城市的霓虹灯和全息广告在建筑物表面跳动。她经过一个公共"思维圈"站点,那里有十几个人戴着轻便的神经接口头环,静静地坐在一起,他们的表情时而平静,时而惊讶,时而微笑——显然正在共享某种体验。

萨拉停下脚步,观察着这一幕。她不得不承认,这项技术确实创造了新形式的人际连接。在一个长期被孤独和误解困扰的世界里,能够首接分享思想和感受的能力确实有其吸引力。

但代价是什么?当我们的思想不再是私人的,当我们的意识可以被连接、共享,甚至可能被某种更大的存在所吸收,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吗?

萨拉的手机震动起来,打断了她的思绪。是一条匿名消息:

"关于亚历山大·金实验的消息是真的。不仅如此,他们计划下周进行更大规模的测试,连接500个大脑。你需要阻止这一切,在为时己晚之前。"

萨拉盯着这条消息,心跳加速。她需要见亚历山大·金,亲自了解他到底发现了什么。


    (http://moshangge.com/book/JTZE-8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moshang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