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那增加的九百万吨货物必须要在港岛进行加工。
陈耀辉如果让环球航运拉来几百万吨的沙子,同样算陈耀辉输。 像这样的约束还有几百条,因此文件也很厚。
签下自已名字的最后一笔之后,陈耀辉和麦理浩一块站了起来。
几十个记者拿着相机上前拍照,而两人则是左手拿着文件,右手却握在了一起。 闪光灯闪烁不停,把这一刻留在了胶卷上。
这张照片会成为明天港岛所有报社的头版头条,向全世界宣布这一场赌局。 这绝对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赌局。
不仅是因为赌局涉及的资金高达几十亿。
还因为这场赌局一方主动希望对方能赢的奇怪赌局勺.
处理今天的文件。
现在已经是一九七七年二月七号,距离新年只有十四天的时间。 虽然仅仅过去了七天,但国内外还是发生了大量的事情。
例如漂亮国的总统选举正式结束,吉米 ·卡特成为漂亮国新任总统。 例如非洲国家上沃尔特发生政变,可能会导致国际金价提高。
例如中东的加砂因为一个士兵的死亡再次开始进入紧张状态等等。 而这还仅是国外发生的大事,国内发生的大事更多。
例如洛阳的黄河大桥正式通车,例如胡国奉的处理意见等等,都需要先生也看起了最后一份文件。
“零八七”这是艺术部提交上来关于《洪湖赤卫队》再次公演的建议。
《洪湖赤卫队》并不是常见的戏剧,而是一部歌剧。
这部歌剧是在五十年代被开发,之后在动乱时期被停止公演。
现在艺术部希望《洪湖赤卫队》再次公演,就是希望通过这部歌剧告诉全世界,华国正在试着改变自已。 在文件上签下同意的意见后,一天的文件也总算处理完成。,里面有今天亚洲所有重要的报纸。
这一堆乃是来自美苏等各个国家的报纸简报,到了晚上,则开始翻阅起亚洲地区的各类报纸来。虽然心中对华国与日本之间的关系充满厌恶,但却又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华国若想真正融入这个世界,就非得跟日本处理好关系不可。毕竟,如今的日本已然成为亚洲最为强大的工业国度,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即便日本人做出如刨挖自家祖坟这般令人愤恨之事,为了大局着想,也只能暂且忍气吞声。
在耐着性子读完两份日本报纸之后,接着又拿起另一份报纸浏览起来。最终目光落在了那《港岛新闻》之上,只见该报的头版头条位置赫然刊登着一张引人瞩目的照片:画面之中,陈耀辉正与港督一同高举着某份重要文件。视线触及到陈耀辉身影的那一刻,思绪不禁飘飞开来……
他看过不少港岛的报纸,自然知道港岛报纸上常出现的那几个华人富豪。 但是这还是他第一次见到陈耀辉。
而且陈耀辉的年龄太年轻了,看起来也就是二十岁出头而已。 等看完报纸上的报道之后,
他咳嗽一声,门外的秘书立刻走了进来。
指着报纸上的照片说道。 “立刻给我调查陈耀辉的所有资料。”
“我今晚就要看到。”
“给王先生和李先生他们打电话,就说明天要在中海开会。”
秘书点头后立刻离去,之后陈耀辉的各种资料被源源不断的送了过来。
陈耀辉,男, 一九五六年七月十一号生人,港岛黑社会组织和连胜成员,外号太子辉。 其父陈奇骏,同样是和连胜成员,其母王万花,是港岛码头的会计。
经过和连胜成员串爆(何炳文)的撮合,陈奇骏和王万华于一九五五年结婚。
陈耀辉出生后,其父母在给他办满月酒时被港岛黑社会组织新记的刀手杀害,陈耀辉侥幸活命。
之后串爆就把陈耀辉带到自已身边抚养,并在陈耀辉十八岁时要求陈耀辉加入和连胜,并从和连胜外围成员中挑了 两个外号为‘肥鸡”瘦狗’的成员交给陈耀辉。
加入和连胜后,陈耀辉在和连胜另一成员大D (梁辉)的帮助下拿下了沙田区大围积福街的代客泊车生意。(港岛 实行公共车位收费制,每个公共车位前面都有一个咪表,咪表每隔半小时投币一次,只收一元的港币,车主为了不用半 个小时跑一次,就会以半小时两块钱的价格请帮派成员代为投币,这也是港岛黑社会组织的基本财源,经常发生两个组 织因抢夺某条街的代客泊车生意而火并。)
积福街长约六百米,有三百一十六个停车位,每年可以为陈耀辉提供八万港币左右的收入. ……
一九七六年六月下旬,陈耀辉和梁辉(大D)、 任华(阿乐)两人在时任和连胜坐馆吴永华(黑心蛇)的主持下扎
职,成为和连胜高级头目。
七月上旬,陈耀辉从一个漂亮国华裔手里拿到了最新版的杂志《花花工资》和《阁楼》,之后陈耀辉盗版了这 两份杂志上的照片,并对其中的内容作了修改后包装成为《港岛男士》杂志。
杂志一经推出就广受好评,第一期杂志就卖出了八十万册,陈耀辉直接收入达到了八百多万港币。 七月中旬,陈耀辉从和连胜火牛(陈少鹏)手中接手了位于积存街的一家马栏(妓院)。
接手马栏之后,陈耀辉并没有让马栏继续从事接客生意,而是将马栏改造成为收费电话公司。
因为收费电话非常赚钱,因此被其他黑帮组织争抢,陈耀辉的小弟肥鸡被对方砍伤,当天晚上,陈耀辉在大围插旗 摇人(一种港岛黑社会的拉人手段,即花钱请其他黑帮组织的成员到自已手下工作),四名其他组织的耀文、高佬辉、 阿来、吉米加入其中,并打下了整个大围,成为大围的话事人(一种黑社会特有的称呼,可以被认为是港岛5.8的基层 管理者)。
现在陈耀辉已经把黄色电话生意交给了龙根(袁文),原本的电话公司则是主营法律咨询、天气查询、道路咨询等 服务。
八月上旬,陈耀辉前往深圳采购服装,并遇到了‘定海神针团’退役士兵刘安民的袭击,只不过事后发现刘安民成为 了陈耀辉的司机,负责贴身保护陈耀辉的安全,陈耀辉极其信任刘安民,每次下车后都让刘安民待在车里,防止有人给 他安装炸弹。
八月下旬,刘安民前往东北召集其他退役士兵,刘安民共带了十四名退役士兵前往港岛分别是:赵卫国,李庆 华……
同时陈耀辉的第一家服装店也正式开业,第一天的销售收入就有一千三百余万港币。
九月上旬………
如果陈耀辉看到自已的资料。
一定会震惊于资料的详细,里面的很多内容甚至连陈耀辉这个本人都不知道。。 例如陈耀辉父母的名字,例如串爆的名字等等。
港岛古惑仔为什么都要给自已起一个外号,而不是用自已的本名。
除了好听简单这一个原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初社团成员为了避祸。
就拿陈耀辉来说,被差人抓住后完全可以说自已是陈耀辉,太子辉杀人跟他有什么关系。 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办法已经越来越不管用,但这种习惯却保留了下来。
像是串爆等人,用了外号这么多年,恐怕他们自已都忘记了自已本名叫什么。 但是在资料上,他们的名字却毫无疏漏的出现在上面。
看到资料的最后,先生也看到了广东警察厅的建议。
‘陈耀辉此人极其聪明,并且城府极深,手段也颇为狠辣,因此建议帮18助陈耀辉成为和连胜话事人,并且今后由 其连庄。’
思考片刻后,写下了四个小字。 暂缓执行。
陈耀辉这样的人,今后当港督都绰绰有余, 一个和连胜的话事人实在太限制他了。
不知道陈耀辉的政治倾向,但他知道陈耀辉这么聪明的人肯定能看清楚大势。 大势在华国这边,陈耀辉知道自已应该怎么做。
看完资料后又拿起了一份资料,这份资料是东北军区提供的。 这份资料上重点写的是陈耀辉和定海神针团的关系。
一九七六年八月下旬,前定海神针团排长刘大民时隔两年后再次回到东北。
刘大民此次前来东北,是为了替陈耀辉召集杀手,在巨额资金的诱惑下,有十四人跟随刘大民去了港岛。 九月中旬,十四人之一的赵卫国返回东北,提出再次召集人员前往港岛。
经过定海神针团一连连长王保民的建议,由定海神针团直接派现役士兵前往港岛,成为陈耀辉的暗子。 每次十四人,每月轮换一次。
到目前为止,定海神针团已经共派出三批人员前往港岛,拿回超过一百二十六万港币。 看完资料,先生笑了起来。
王保民,不就是王家那个老三嘛。
他从小就鬼点子多,长大了也还是一样。
他居然想到了越过赵卫国直接跟陈耀辉合作。
不过这样也好,有定海神针团的现役士兵在,陈耀辉无论如何都翻不了天。 之后先生又看了两份资料,分别是安全委和兴华社里有关陈耀辉的资料。 安全委就不用说了,负责保护华国的国家安全。
而兴华社名义上虽然是一家报社,但却是华国在港岛的代言人。 他们那边都有陈耀辉的资料。
看完陈耀辉的所有资料后,先生忍不住摇头暗道可惜。
如果陈耀辉是一个京城人士,那未来的前途必然不可限量,甚至能够成为七人团之一也未尝没有可能。
陈耀辉在这边得不到信任,在鹰国人那边更得不到信任。
也就是说未来陈耀辉的成就再大,也顶多会被限制在港岛这点小地方而已。 这时候办公室里的座钟突然响起报时的声音。
这个陈耀辉果然有本事。
他平时可是十点多准时上床睡觉的,想不到今天居然为了看陈耀辉的资料而破例。 既然已经到了一点,先生也不再准备睡觉,而是拿出几张信纸开始思考起来。
思考半天之后, ‘二月七日晚。
我如同往常一样看了亚洲各地区的报纸,而当天的《港岛新闻》尤其吸引我。 在《港岛新闻》的头版头条中,是一个港岛年轻人和港督麦理浩的合影。
关于麦理浩,我个人是持正面评价的,虽然麦理浩是一个鹰国人,但不可否认其在建设港岛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 献,关于那个名叫陈耀辉的年轻人,我个人也非常看好。
陈耀辉之所以能跟麦理浩合影,原因就在于陈耀辉和麦理浩打了一个赌,更准确来说这个赌是与麦理浩代表的港府 打的。
如果陈耀辉在三年内为港岛增加了十万个就业岗位和九百万吨货物吞吐量,那港府就将马料水以一块钱的价格卖给 陈耀辉。
如果陈耀辉没有做到以上的两点,则陈耀辉要以五十亿的价格买下马料水。 而马料水的真实价格只有三十亿左右。
如果是其他条件,那港府必然会让陈耀辉输掉赌局,因为这样可以将高价卖出马料水。
但是陈耀辉提出的条件恰恰才是港府最希望看到的,因为那两个条件一旦实现,港府每年都能增加三十亿的收入。 可以说正是因为这两个条件,让港府必须想尽办法帮助陈耀辉赢得赌局。
这样的办法是否可以。
比如说当下大家正在热烈探讨的分产到户这个议题,我们是否可以考虑这样一种创新的方式:由政府主动站出来,与广大农民朋友共同签署一份独特的对赌协议呢?具体而言,如果每一块土地经过辛勤耕耘后,亩产量能够成功突破五百斤这一重要指标,那么农民朋友们仅仅需要向国家上交两百斤的粮食作为回报即可。如此一来,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农业劳作之中;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国家对于粮食资源的合理需求。这种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能体现出政府在引导农业发展方面的积极作为,可谓是一举多得!
倘若每亩土地所产出的农作物重量可以成功抵达六百斤之多,那么辛勤劳作的农民仅仅只需上交一百斤的粮食即可。然而,如果亩产量竟然超越了七百斤这个令人惊喜的数字,那么超出部分的所有粮食便会全部归属农民自已所有,而政府连区区一斤粮食也绝不会予以征收。如此这般的政策设定,无疑将会极大程度地激发广大农民对于耕种土地的热忱之心。毕竟,当他们听闻这样一则消息:只要愿意挥洒更多辛勤的努力以及晶莹的汗水,就能够将那沉甸甸且无比的回报紧紧握于手中之时,试问有谁不会因此而怦然心动呢?要知道,对于这些朴实无华的农民朋友们来说,这样的机会简直就是从天而降的福音!
这一项鼓舞人心的举措,犹如一支强效有力的强心针一般,迅猛地刺入了每一位农民的心窝深处。它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希望与憧憬,更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源泉。于是乎,那些原本就勤劳善良的农民们纷纷鼓足了浑身的干劲儿,满怀着对未来丰收景象的美好期许,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繁忙的农业生产活动当中去。
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土地之上,到处都可以看到农民们忙碌奔波的身影。他们或是低头细心研究土壤的状况,思考着如何改良土质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或是聚在一起热烈讨论各种新型的种植技术,相互交流经验并尝试着将其运用到实际操作当中;亦或是不断摸索创新,寻找一种既环保又高效的施肥方法,力求让庄稼茁壮成长……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实现更高层次的产量突破!
(http://moshangge.com/book/ABLD-3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moshang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