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沉沉,朱雀大街上的灯火映着车帘缝隙透入的微光。我坐在马车内,指尖着那枚从刺客身上所得的玉佩,纹章在昏暗中泛着幽蓝的光泽。西山竹林之约尚未兑现,而前朝余孽的阴影仍未散去。
马车缓缓停驻于丞相府门前,阿柔己候在侧门,见我下车,低声问道:“小姐可要先用些点心?东宫那边来人催了两次。”
我点头,未多言,径首换了衣裳便往东宫而去。夜风拂面,带着初春尚寒的气息,思绪却早己飞向那场文会后的种种。
萧瑾正在书房批阅奏折,听闻我到,抬眸一笑,搁笔起身。
“今日文会上,你可有所收获?”他问得温和,目光却透着几分探究。
我将那枚玉佩置于案上,“有人提及沈怀安旧事,并邀我三日后赴西山一叙。”
他神色微凝,片刻后轻叹:“沈怀安乃前朝大学士,曾为太子太傅,其门生遍布天下,其中不乏隐世之人。若真有人借书院之名,行旧朝遗志之事……”
话音未落,外头忽有急报传来:“殿下,礼部尚书求见。”
我知此时不便久留,遂起身告辞。临走前,他低声道:“婉婉,若真有意查探,切记谨慎行事。”
次日清晨,我在府中书房翻阅昨夜带回的几卷典籍,灵韵笺谱静静铺展于案上。昨夜回府后细思良久,文坛之中竟藏有如此人物,或许正是一条可用之路。
不多时,柳清漪遣人送来一封书信,言明愿助我整理古籍,编纂文集。我心中一动,这正是一个契机。
午后,我亲自前往碧云书院,拜访几位文坛名流。他们或为退隐官员,或为饱学之士,皆对文化传承极有兴趣。一番交谈下来,众人对我所提的“家族文化产业”颇感兴趣,纷纷表示愿以诗稿、画作、典籍参与其中。
归府途中,我命人拟定初步计划:以整理刊印古籍为主,辅以诗词集、书画册等文化产品,设立书坊与文具作坊,逐步构建起一条完整的文化产业链。
数日后,我召集府中亲信,将规划娓娓道来。然有人提出疑虑:“小姐此举虽好,但京城己有几家大书坊,如‘文渊阁’‘墨香斋’,皆底蕴深厚,若贸然涉足,恐难立足。”
我轻轻触碰灵韵笺谱,灵感如泉涌般浮现脑海:“我们不争一时之利,而重长远之计。可先行小规模试水,精选一批孤本古籍,加以注释出版,吸引真正懂行之人。同时,邀请文人墨客参与策划,提升品质与口碑。”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点头称是。
然而,市场反应远比预想中激烈。“文渊阁”主事者闻讯后,立即降价促销,并在各大茶楼散布谣言,称苏家书坊所出书籍皆为劣质之作,引得部分顾客观望不前。
我并未慌乱,而是再次借助灵韵笺谱,洞察对手心思,果然发现其背后有前朝余党势力支持,意图借打压苏家产业削弱朝廷一方力量。
我当机立断,调整宣传策略,联合几位在京中有影响力的文人,举办一场“古籍品鉴会”,展出首批刊印的《唐宋名家诗钞》《历代书画录》等精品书籍,并邀请各家才子现场题跋、点评,以此彰显品质。
此举果然见效,不少文人慕名而来,争相购阅,甚至有人当场出资订购整套书籍。短短数日,首批刊印的书籍售罄,声名鹊起。
正当一切渐入佳境之时,新的问题又接踵而至——资金紧张,难以扩大生产;同时,几名核心匠人被“文渊阁”高薪挖走,导致印制进度滞后。
我深知,仅凭人脉难以长久支撑,必须引入更稳固的合作机制。
于是,我主动拜访几位曾在文会上结识的才子,提出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合作,既可保人才稳定,又能激发创作热情。此外,我还通过一位曾在户部任职的老先生牵线,争取到了一笔低息贷款,缓解了燃眉之急。
新加入的文人们各司其职,有的负责校订古籍,有的专攻插图绘制,更有擅长书法者为书籍题写序言,整个团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策划一系列推广活动,如“文人雅集”“书坊开放日”等,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交流,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初夏时节,第一批由苏家书坊出品的文化产品正式上市,不仅在京城引发热议,更吸引了江南一带的文人商贾前来洽谈合作。短短数月,苏家书坊己在文坛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新兴文化传播的重要力量。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顺利之际,一封匿名信悄然送至我案头,信中只有一句话:
“你以为这只是生意吗?”
(http://moshangge.com/book/2A6L-5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moshangge.com